省級重點學科建設一覽表
省級重點學科簡介
?。ú浚┘壷攸c學科一覽表 |
|||
學科代碼 |
學科名稱 |
學科層次 |
學科級別 |
0501 |
中國語言文學 |
省重點建設學科 |
一級學科 |
0602 |
中國史 |
省重點建設學科 |
一級學科 |
0701 |
數學 |
省重點建設學科 |
一級學科 |
0705 |
地理學 |
省重點建設學科 |
一級學科 |
0710 |
生物學 |
省重點建設學科 |
一級學科 |
1301 |
藝術學理論 |
省重點建設學科 |
一級學科 |
0401 |
教育學 |
省重點建設學科 |
一級學科 |
1202 |
工商管理 |
省重點建設學科 |
一級學科 |
0202 |
應用經濟學 |
省重點扶持學科 |
一級學科 |
0812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省重點扶持學科 |
一級學科 |
學科簡介--中國語言文學-0501
太原師范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于2001年9月正式創立,是全校最早設立的學科之一。2002年獲批山西省重點扶持學科,2009年升格為山西省重點建設一級學科。2013年獲碩士學位授權,2014年正式招收碩士研究生,2019年被確立為山西省博士學位授權建設學科。
本學科下設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字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五個二級學科方向。學科突出區域文學研究、比較詩學研究、晉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深入揭示三晉文化的獨特品格,強化地方高校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
本學科有專任教師51人,其中正高14人,高級職稱教師26人,博士3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1人、“三晉英才”2人,省級教學名師2名,“全國師德標兵”1名,有3名教師獲得過省級教學競賽一等獎。目前承擔省級以上科研項目64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項(含重大項目子項目、“冷門絕學”專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6項,各類科研項目經費合計360余萬。近五年來,學科教師在國家級權威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
學科積極推進高師文學教育教學改革,漢語言文學專業是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現擁有1門國家一流本科課程,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及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近年榮獲山西省教學成果特獎2次、一等獎3次、二等獎4次,教學成果在省內處于領先位置。
本學科建設有教育部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山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學術研究基地等學科建設、實習實訓平臺,可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產學研資源支撐。
研究生培養方面,學院劃撥研究生科研費、學科建設費、活動費等專門經費資助研究生開展科研、產出成果,研究生獨立主持省級研究生創新項目4項,校級研究生創新項目17項。在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76篇,人均達到2.7篇。畢業生就業情況良好,以北京、太原、西安等地中小學校、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為主,也有畢業生赴上海財經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高校讀博深造。
學科簡介--中國史-0602
中國史學科2018年獲批學術學位碩士授權點,經過多年建設,中國史學科已形成年齡、學歷、學緣、職稱等結構較為合理的師資隊伍?,F有校內專任教師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45歲以下專任教師12人,占教師總數58%;具有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17人,占教師總數80.95%。團隊成員有山西省學術帶頭人1人,山西省教學名師2人,山西省“131”拔尖創新人才3人,山西省高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
中國史學科在基礎學科各專業內凝練方向、彰顯特色,形成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歷史地理學三個學科方向的學術格局。中國古代史方向:在學科理論研究基礎上,形成了宋遼金元民間信仰和明清環境史兩個具有優勢的研究領域。一是研究材料有新拓展,收集整理地方檔案及碑刻、文書等文物資料研究明清環境史,揭示人口、社會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二是通過田野調查,運用歷史人類學研究方法,展開宋遼金元時期民間信仰與區域社會空間秩序建構關系的研究。中國近代史方向:以晉商與山西地方社會、山西鄉規民約及民間信仰為主要研究領域。一是重視田野調查及民間文獻收集,以社會史的視角,揭示晉商與山西地方社會的關聯與互動;二是對山西鄉規民約及民間信仰展開研究,發現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的地方樣本,為多元化理解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問題提供借鑒。中國歷史地理學方向: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形成了歷史流域學和邊塞文化研究兩個優勢方向。一是發揮傳統研究優勢,建立歷史時期生態環境變遷研究體系,揭示人地關系的演變規律,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二是凸顯區域研究特色,結合山西近畿臨邊歷史區位特點,以民族遷徙與歷史盛衰為切入點,探究山西文化的歷史發展規律,揭示山西在國史上的地位及對中華文明形成的獨特貢獻。
中國史學科教師近五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項,省部級及其他項目50余項,科研經費總數超200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論文50余篇,出版著作12部。獲山西省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優秀獎2項;獲山西省社科聯“百部(篇)工程獎5項”。主辦學術會議5次,每年10 人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校際間展開經常性學術交流。
學科簡介--數學-0701
太原師范學院數學系2000年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2003年增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2016年增設統計學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2007年被評為山西省品牌專業,2008年被評為山西省地方師范院校數學專業職前職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009年被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 2018年被評為山西省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專業,2020年獲批山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點。
數學學科2009年被教育部批準為“碩士建設單位授權學科”,2010年作為一級學科被評為山西省重點建設學科,2012年底完成碩士單位建設任務。工程科學計算實驗室2013年獲批山西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數學學科201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2015年開始招收學科教學(數學)專業的研究生,2018年順利通過碩士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2019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立項建設學科。
數學系現有教職工63人,其中專任教師60人。專任教師中教授8人(二級教授1人),副教授15人;博士28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生導師21人。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山西省委聯系的高級專家1名,省級教學名師2名,山西省“131”領軍人才工程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2名。
近五年來獲批科研項目37項,其中國家項目6項。獲山西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山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獲批省級精品課程1門(高等代數),省級一流培育課程1門(數學分析)。
學科簡介--地理學-0705
地理學科是山西省地理學界實力最強、體量最大的學科,是山西省重點建設學科、山西省“1331工程”優勢特色學科、山西省博士學位授權點建設學科。擁有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汾河流域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山西省城鄉統籌協同創新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汾河流域藻類污染水防治及資源化利用重點創新團隊。地理科學是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國家級特色專業、山西省品牌專業和山西省優勢專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是山西省特色專業、山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點,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是山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是山西省示范實驗室。
我校地理學科獲批山西省博士學位授權點立項建設以來,在學術平臺、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學術交流、科研教學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學科特色與優勢進一步強化。
團隊擁有山西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人,山西省人大常委會智庫專家1人,山西省高?!?31”工程領軍人才5人,山西省“三晉英才”10人,山西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2人,山西省國土咨詢專家2人,山西省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1人,山西省人民政府旅游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2人,山西省旅游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專家庫專家3人,山西省自然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2人。
地理學科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區域歷史環境變遷、資源評價與開發、城市地理與城鄉規劃、旅游地理與旅游規劃、生態地理與生態修復五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以山西空間地理格局為依托,圍繞“兩山兩流域”,開展黃河流域、汾河流域、呂梁山和太行山的環境演變與流域治理、礦區復墾、城鄉統籌、非遺文化開發、流域災害與一體化管理等研究。
地理學科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擴大學科影響,2017年以來,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8場,舉辦學術報告會130場,教室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280人次。
地理學科團隊圍繞山西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2017年以來,獲批省級以上科研項目218項,其中國家基金項目18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獎16項,出版學術專著18部,發表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國家級學術論文80篇。
學科簡介--生物學-0710
太原師范學院生物學學科設置于2000年,生物學科2014年被評為校級重點學科,2018年獲批為生物學碩士一級學科授權點和山西省重點建設學科。
本學科緊密結合山西實際,以地方生物資源開發與區域水土生態修復為特色,圍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山西轉型跨越發展”思路,促進生物學各學科的均衡發展,堅持生物科技創新超越,持續推動汾河流域生態修復、區域生態農業、病蟲害生物防治、功能微生物開發、生物醫藥等科學技術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以山西地方生物資源開發與水土生態修復為特色,下設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三個方向,植物學方向著力解決汾河流域藻類污水防治和流域水環境保護以及地方經濟作物抗逆信號通路的研究,擁有一支山西省 “1331重點創新團隊”-汾河流域藻類污水防治及資源化利用;微生物學方向重點挖掘微生物資源及其微生物功能研究與應用;動物學方向開展昆蟲分類與農林害蟲靶標防治研究,以及天然產物制備及抗腫瘤功能產品的研發。
生物系教學、辦公、實驗用房總面積7342 m2,其中實驗室面積5346 m2,擁有教學和科研的實驗設備800臺(件),價值1400余萬元。除基礎教學外,已建設植物學、動物學和微生物學科研實驗平臺,面積共計1100 m2,儀器價值400余萬,其中包括藻種庫、植物培養室、細胞培養室、植物組培間、昆蟲培養室、精密儀器室和大型儀器室等。
學科簡介--藝術學理論-1301
一、學科方向與特色
2018年藝術學理論獲批成立,2019年首次進行招生,目前有三個學科方向,分別是:藝術史、藝術理論與藝術教育、藝術批評。覆蓋了音樂、美術、舞蹈、書法、設計、影視藝術等多個學科專業,總體上形成了跨專業、多學科的理論研究平臺,并與我校汾河流域科學發展研究中心進行了資源的優勢結合,依托我校地理科學的優勢,形成將藝術學理論與山西地域地理性特質緊密結合的較為鮮明的辦學特色,探索文化藝術形態在歷史流變過程中的藝術形式、藝術價值、藝術規律、藝術教育形成一套藝術理論探索的研究道路,以及針對本土藝術現象的質疑和批評,以此促進藝術生態的良性發展,對山西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緊緊圍繞山西地域文化開展教學和科研,基本形成了理論與實踐共融的教學和科研模式。
二、學科隊伍
1. 人員規模
目前共有碩士生導師12名,每個學科方向各有導師4名。其中,藝術史方向有兩名教授,藝術理論與藝術教育方向和藝術批評方向各有一名教授。
2. 人員結構
45歲以下教師比例為:75%(9人)、獲外單位碩士以上學位人員比例為100%(12人)、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50%(6人)、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42%(5人)、正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33%(4人)。
三、 科研情況
1. 項目方面
近5年來,藝術學理論專任教師共承擔項目23項,科研經費合計為506.3萬元。其中國家社會科研基金項目、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共4項,科研經費108萬元。承擔其他省部級項目共10項,科研經費累積102.3萬元。承擔企事業單位合作項目共9項,科研經費累積296萬元。
2. 論文方面
近5年來,藝術學理論專任教師作為第一作者共發表刊物49篇,其中在高水平刊物發表研究論文21篇,共出版著作5部。
3. 目前情況
在研的省部級以上項目共9項。(藝術史方向2項、藝術理論與藝術教育方向4項、藝術批評方向3項);在研科研經費(省部級以上)合計114萬元。(藝術史方向11萬元、藝術理論與藝術教育83萬元、藝術批評方向 20 萬元)
三、人才培養
1. 課程與教學
目前共有在讀碩士12名。已開設專業必修課有:藝術學基本理論問題、中國藝術史、西方藝術史、藝術美學;專業選修課:藝術批評史、藝術人類學研究、藝術民俗學研究、藝術教育研究、藝術理論與批評研究、藝術創意產業研究、藝術理論經典讀本選讀;專業方向課:當前影視教育研究、藝術心理學研究、藝術管理研究。
2.培養質量
目前藝術學理論專業暫無畢業生。目前藝術學理論學生5人皆有參與科研。以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發表論文(導師一作)發表論文共5篇,其中北大核心1篇。另外,1名學生獲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主持人);2名學生獲批太原師范學院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
四、培養環境與條件
1. 學術交流
目前共召開3次學術會議,分別是:山西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歷程、相關問題及對策以及第二屆山西文化藝術節“晉土奇花”炕圍畫展及學術研討會。目前學生參加國內學術交流、會議共5次。
2. 支撐條件
目前目前配有專業教室2間??蒲猩弦奄徺I國內外相關數據庫資源。生活上有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獎助學金、生活培養經費??傮w上初步建立了藝術學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的管理制度。
學科簡介--教育學-0401
2013年7月,我校正式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14年7月,我校成功獲批教育碩士(學科教學)學位授權點。2015年教育碩士開始在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地理五個專業方向招生。2019年8月又增設教育管理招生領域,學科教學領域增加了英語、思政、生物三個專業方向。目前在校研究生218名。
目前共有高校專職導師150余名,建有山西大學附屬中學、太原五中、省實驗中學、太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成成中學、太原十二中、太谷一中、太谷二中、通寶育杰中學、山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榆次一中、榆次二中、尖草坪一中等實踐基地13個,共聘中學導師和教研員導師近200名。設置教育碩士專用多媒體教室6間、與本科生共用微格教室18間。
社會服務和影響開始為山西省和周邊省份的基礎教育輸送優秀教師,四屆畢業生90%以上在教育行業就業,從事本學科教學工作,用人單位滿意度高,導師隊伍以研究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引領基礎教育為宗旨,以我?;A教育提升計劃為契機,深度參與到了山西省的基礎教育改革當中,正在產出有關的學術成果。
學科簡介--旅游管理-工商管理-1202
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主要面向旅游行業、相關政府管理部門以及中高等院校具有實踐經驗的從業人員,以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旅游職業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具備國際化視野和戰略思維能力、敢于挑戰現代旅游業跨國發展的的高級應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為目標。2010年9月,我國第一批56所高校獲得了旅游管理專業碩士(MTA)授予權。2018年,太原師范學院成功獲批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成為山西省第三個旅游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依托工商管理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山西省旅游信息化科技創新平臺、太原師范學院“1331”工程文化旅游產業研究院等科研平臺以及旅游管理優勢專業,我校已經形成多學科融合發展的旅游學科體系。旅游管理專碩點師資力量強大,共有校內導師22人,校外導師13人,專任教師團隊由我校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的旅游管理專業教師組成,其中全國旅游民宿等級評定和復核專家1人、山西省旅游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2人、教育部地理專業教指委委員1人、省重點學科方向帶頭人2人,多名教師被聘為省文旅廳專家庫成員、省財政廳美麗鄉村建設專家,并兼任地方文旅局咨詢專家。校外行業教師包括來自山西省發改委、山西省文旅廳、山西省社科院、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省文旅集團以及各地市旅游政府管理部門的專家以及省內的旅游行業領袖。我校旅游管理專碩的培養目標是:為山西省建設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文化旅游戰略性支柱產業發展培養掌握旅游管理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全局觀、國際視野、企業家精神和職業經理人素質及能力的高級應用型旅游管理專門人才。
學科簡介--應用經濟學-0202
在原玉廷教授、張改枝教授等老一代學科帶頭人的指導下,新一代學科帶頭人承前啟后,明確方向,整合力量,不斷提升應用經濟學學科實力,形成學科帶頭人年富力強、團隊學歷層次高、職稱結構合理、學術活動持續規范、學術研究氣氛濃厚的學術團隊。
一、學科發展歷程與特色
應用經濟學學科的前身是校級重點學科—國民經濟學(2003年)。2008年,太原師范學院組建應用經濟學學科,并將其確立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建設單位的支撐學科。2010年,應用經濟學學科被確定為山西省高校重點扶持學科,2019年產業經濟與區域發展教師團隊榮獲太原師范學院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20年保險學被列為太原師范學院骨干學科提升計劃 (B類),2021年太原師范學院成功獲批保險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經過18年的整合與發展,本學科成員已達35名,研究范圍涵蓋區域經濟學、勞動經濟學和金融學,呈現出特色鮮明、成果豐厚、服務地方經濟的特征。
二、人才培養
太原師范學院經濟學本科專業已有13年的辦學歷史,擁有41名專任教師,配套建設有金融學實驗室、征信實驗室、經濟學綜合實驗室、統計計量實驗室和ERP實驗室。人才培養堅持夯實基礎、注重實踐,分類培養,服務山西的辦學特色,取得較好成效,2016年經濟學專業被評為校級優勢特色專業。歷年畢業生就業率均在60%以上,2020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70.44%;近四分之一的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考取雙一流院校的研究生不斷增加,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畢業生主要就職于金融保險、商業企業、政府機構和大專院校,部分畢業生已經走上中層管理崗位。
三、主要條件與平臺
團隊成員中閆二旺、趙滿華等教師是山西省城鄉統籌協同創新中心、汾河流域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10余名教師是太原師范學院碳中和研究院的骨干力量,能夠依托這些平臺開展科研工作和人才培養。近年來,團隊成員參與了山西省城鄉統籌發展研究報告(2017年)、(2018年)和(2019年)調研和編制工作。
四、學科層次與成果
本學科人員層次高,具有博士學位的教授3名,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名,山西省高校青年學術帶頭人1名,山西省高?!?31領軍人才工程”優秀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2名,山西省教學名師1名,山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2名,具有碩士導師資格的教師19名。依托較強團隊實力,利用跨學科協同創新機制,本學科具備承擔國家或省部級重大、重點科研項目的能力,并取得標志性成果。近5年,學科成員主持國家級課題3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項、山西省政府重大決策咨詢課題1項,參與山西省政協創新生態調研課題1項;獲得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獲得山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9項,主編財政部規劃教材1部。
五、服務山西
本學科把山西經濟問題作為研究重點,并致力于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2016-2020年期間,有關山西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論文數量達56篇,占同期學術論文總量的36.60%;以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為選題的課題數量達60項,占同期課題總數的67.42%;主持和參與山西省各級政府及其直屬機構的咨詢課題8項,在資源型地區轉型、民生改善、城鎮組群規劃、中小企業集群和社會保障等方面提供指導和建議。
六、社會影響
本學科在收入分配領域積淀深厚,在省內具有一定影響力;在學科交叉熱點領域有所突破,生態工業園區、能源清潔生產、特色小鎮、民生問題研究形成特色;在社會養老保險和金融風險管理等研究異軍突起,環境責任保險研究方興未艾;積極參加山西省政協組織的創新生態建設和服務貿易發展調研,在強力推進山西省服務業集聚區發展方面獻計獻策。
學科簡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0812
太原師范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是山西省重點扶持學科。學科建設以本科教育為本,穩步發展研究生教育;以實踐能力提升為核心、以學生畢業就業無縫對接為目標,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F在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工程3個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師教育類),契合現代教育需求,側重“人工智能+教師教育”培養;物聯網工程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是我校僅有的工科專業,并采用 “3+1”培養模式—“3年校內理論培養+1年企業實踐技能培訓”,并基于“專業教育+技能教育+創新教育”和“一生一技”的學校整體發展規劃開展教學工作。
2014年獲批為工程碩士(計算機技術領域)專業學位授權點,2019年更名為電子信息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現有5個研究方向,包括智能數據分析與應用、教育軟件設計與開發、移動互聯應用開發技術、嵌入式系統與物聯網技術、光電信息處理與通信技術。專業實踐采用“特色培養+資格認證+創業輔導”三位一體兩階段培養模式,強調校企聯合培養是提高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有效方式。
計算機系現有教職工58人,博士9人、在讀博士4人;教授6人、副教授22人;碩士生導師27人?,F有本科生1380人,電子信息工程碩士研究生116人。
學科擁有7個平臺,4個省級平臺(山西省大數據挖掘與智能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山西省計算機技術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產業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山西省“1331工程”產業學院);3個校級平臺(太原師范學院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協同創新中心、太原師范學院教育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太原師范學院“大數據技術應用工程中心)。
擁有2個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新型產業研究機構(山西省職業教育大數據科技創新中心、山西省區塊鏈技術應用聯合實驗室)、1個太原師范學院產教融合研究中心。
二、研究方向
目前擁有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網絡信息安全、物聯網與云計算三個穩定、相互支撐、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1. 數據挖掘與機器學習是本學科的優勢研究方向,主要針對大數據集語義信息進行系統、完整的刻畫,在此基礎上,通過將用戶需求嵌入學習算法中,研究面向用戶需求的個性化學習算法,并實現數據處理和分析。
2. 網絡信息安全方向主要研究高速網絡環境下保證系統安全的關鍵技術,重點開展入侵檢測技術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可行算法,并應用于基于網絡處理器的千兆級網絡安全產品的研發中。
3. 物聯網與云計算方向依托2個山西省“1331工程”平臺和山西省計算機技術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主要針對物聯網和云計算、視頻圖像處理和職業教育大數據三個領域開展理論研究、項目研發和深度校企合作。
三、學科特色
1. 學科建設契合學校整體發展思路,以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互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服務產業,以本科教育為本,穩步發展研究生教育;優化專業結構、強化應用特色,深化產教融合,突出學科專業的優勢,助力太原師范學院高水平師范大學的建設。
2. 科研實力顯著增強。近5年,計算機系教師獲批科研項目共65項,其中,省部級科研項目13項,橫向項目43項,校級項目9項,經費共600.5萬元;共發表學術論文106篇,其中,SCI收錄9篇、EI收錄4篇、CSSCI收錄1篇、1B級國家期刊論文1篇、1C級國家期刊論文14篇省級期刊篇、北大中文核心收錄期刊12篇;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35項、軟件著作權登記107項;出版專著4部、教材2部,參編教材4部。
3. 本科教學成果突出。近5年,計算機系共獲批省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3項,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5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1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4項,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38項,校級課程思政專項建設項目2項;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共獲獎133項,其中,國家級獎項16項,省級獎項60項。
4. 研究生教育穩步提升,招生規模逐年增加,就業率高;此外,獲批山西省計算機技術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山西省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基地;獲批省級研究生教改項目4項、校級研究生教改項目6項;獲批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1項、校級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20余項。